专注长沙到韶山一日游,韶山一日游,韶山旅游-来电即可开启您的韶山之旅!

当前位置:主页>韶山旅游指南 > 详情

韶山毛泽东诗词碑林导游词

来源:长沙韶山旅游网   作者:长沙韶山旅游网   发表时间:2012-5-21 19:50:27    浏览:

 

       韶山毛泽东诗词碑林导游词

 

     各位朋友:大家好!

     欢迎来到韶山毛泽东诗词碑林参观!

     韶山人杰地灵,风景秀丽,相传舜帝南巡来到韶峰,见这里山水绮丽,顿觉赏心悦目,遂命随从奏韶乐,瞬间山鸣谷应,凤凰来仪,百鸟飞跃,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韶山因此得名。“韶”字拆开乃是“音”、“召”二字,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优美的音乐,召来凤凰的美好意境。

     韶山毛泽东诗词碑林也正像一颗明珠镶嵌在韶峰的半山腰。它占地2万平方米,总投资800多万元,1992年4月动工兴建,1993年11月建成并对外开放,是一项隆重纪念毛泽东主席诞辰100周年的永久性工程。碑林树碑50块,镌刻毛泽东诗词50首,其中毛泽东诗词手迹28首,当代著名书法家郭沫若、赵朴初、楚图南、沈鹏等恭录22首,碑林按主席作诗年代分为四个时期,设五景区。

     碑林由广州美术学院设计,“韶山毛泽东诗词碑林”九个大字由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书法家赵朴初题写,门楼上方的三道弧形不锈钢管象征彩虹,寓意毛泽东思想永放光芒。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第一区,毛泽东青少年时期。

 

     明 耻 篇

 

      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

      1915年5月7日,日本发出最后通谍,要袁世凯政府接受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限48小时答复。5月9日,袁世凯政府竟然接受了日本的无理要求,激起全国公愤。

     《明耻篇》是湖南一师教员石广权写的一本书。书中将日本侵华史实分别以七篇文章列出,书成后由学生集资刊印。毛泽东读后,在封面上题写了这四句诗。

      本碑造型为拳拳报国之心。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这是毛泽东早年诗词的代表作。这首词作于1925年2月,毛泽东携夫人杨开慧,两个儿子岸英、岸青回到韶山,创办农民夜校,组织农民协会,还秘密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韶山支部和国民党的区党部,同地主民团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毛泽东在韶山的举动,惊动了省城反对国民革命,一心要抓革命党的湖南省省长赵恒锡,他密派快兵赶赴韶山捉拿毛泽东,为躲避赵恒锡的追捕,毛泽东再次来到长沙,转赴广州去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成行之前,他漫步橘子洲头,望着万山红林,漫江秋色,联想日渐高涨的革命形势,当年新民学会会友欢聚一堂的情景,重现眼前,他激情在胸,写下了这篇击浊扬清的文章,在词里,以一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告别了过去,为过去的书生意气画上了一个句号。

     1963年编选《毛主席诗词》时,主席特意把这首《沁园春·长沙》选为开卷之作,足见这首32岁之作的分量。

     碑体造型结合诗意,以“百舸争流”的意境造型,碑体上面雕刻成风帆状,下面成波浪状,象征长沙波涛滚滚,百舸争流,寓意革命形势迅猛发展,革命高潮即将到来。

       泣母灵联二首(1918年10月)

 

        其一

       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须补;

       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处寻?

       其二

       春风南岸留晖远;秋雨韶山洒泪多。

       这两首泣母灵联是由当代著名的大书法家、佛学家赵朴初亲笔恭录的。毛泽东的这两副泣母灵联由衷地表达了他对母亲去世的悼念之情,当时挂在祭他母亲的灵堂前。另外,毛泽东还写了一首《祭母文》,文中详细地颂扬了他母亲勤劳、朴实、善良和厚道的美德。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回到了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并专程拜祭了父母坟,他献上几束松枝,深深地鞠了一躬,并且还说了两句话:“前人辛苦,后人幸福。”事后,他对罗瑞卿说:“我们共产党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不迷信什么鬼呀、神的,但生我者父母,育我者党、老师、同学和朋友。还得承认,下次回来,我还得看望他们。

      本碑以墓碑形状造型,表示对主席父母的深切悼念。

 

      请各位跟我继续往上走。大家不妨数一数这个台阶有多少级?这里面包含着一个寓意。

      哦!已经有朋友数出来了,26级,对,它寓意主席的诞辰日,12月26日。

 

      贺新郎·别友(1923年12月)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已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象台风扫环宇。重比翼,和云翥。

      这首词是毛泽东写给夫人杨开慧的。杨开慧和毛泽东于1920年冬结婚,1921年秋,杨开慧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一直随毛泽东从事革命活动。当时,湖南省委机关设立在长沙东东门中吴门外清水塘,毛泽东和杨开慧就住在这里,1923年,毛泽东奉中央的通知,准备去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临行前,杨开慧为他送行,这首词就写于这次分别之际,当时,杨开慧刚生下次子毛岸青不久,而毛泽东为了革命工作的需要,又要离别刚生产的妻子,此时的心情是可想而知了,碑的造型也是以两面红石对折分刻取珠联壁和之意,形容一对革命伴侣难舍难分的情景和情融心通的思念之情,碑左边的三角体代表主席,而右边的三角体代表杨开慧的次子毛岸青,取意主席为了革命,舍小家,为大家,忍受着与亲人天各一方的痛苦,而碑体的底座是半圆形状,意寓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一直到1924年夏,杨开慧和母亲一起,带着毛岸英和不满周岁的毛岸青来到上海,毛泽东亲自到码头上迎接,才结束了梦荦魂绕的两地生活,还是鲁迅先生说得好: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菩萨蛮·黄鹤楼(1927年春)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此词反映了大革命失败前夕作者的苍凉心境。

       1927年春天一个阴雨的日子,毛泽东脚步沉重地登上了黄鹤楼。当时,正是北伐成败的关头,中华民族正在兴废之间,革命风云变幻无常。诗人百感交集,为国为民忧虑,他忧虑的是:蒋介石举起屠刀,制造了血腥的4.12大惨案。接着,汪精卫公开叛变革命。蒋汪同流合污,更加疯狂地镇压革命,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国内革命处于失败前夕。毛泽东面对奔流的滔滔江水,思绪万千,写下了这首《菩萨蛮·黄鹤楼》。毛泽东曾这样说明当时的心境:“1927年,大革命失败前夕,心境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是那年的春季。8月 7号,党的紧急会议,决定武装反抗,从此找到了出路。”

       本碑为楼亭形状,象征黄鹤楼。背面碑文是王遐举敬书。

 

      现在,请大家扶好护栏和我一起抬阶而上,进入碑林第二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里地势陡升,艰难而上,正符合毛泽东由激进的知识青年到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杰出领袖的转变历程,这也是设计者将这段石阶设计得这样陡的含意。这一区共收录了毛泽东诗词17首,反映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巩固和发展及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战略转移。

      毛泽东曾自嘲地称自己为“山大王”,这位“山大王”在山里写的第一首诗说的是1928年8月反击同民党军队第二次“会剿”中的黄洋界保卫战。

      黄洋界保险保卫战是井冈山的五大哨口之一,1928年7月初,朱德和毛泽东分别率红四军主力下山袭敌,山上守军不足一营。湘赣两省之敌以四个团的兵力,分两路对井冈山进行“会剿”。井冈山根据地面临着第一次大危机。8月30日下午4日左右,敌人发起了最后的总攻,驻守在黄洋界的红军以仅有的一门迫击炮向敌人集结攻山的部队轰击。当时只有三发炮弹,不料前两发炮弹都因受潮没有打响,所幸的是,最后一发终于在敌群中炸开了。敌人以为是主力已经回山,连忙在半夜撤走了。

      9月8日,朱、毛率红四军主力回山,听说黄洋界保卫战取得的胜利,兴奋异常,写下了这首:

        《西江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主席写下了一场他未亲眼所见的战斗,他用《西江月》的词碑为这首词起了一个凝重而固化的名字——“井冈山”。

       30年代初,在上海的鲁迅辗转读到这首词,他对地下党员冯雪峰说:“颇有山大王的气概。”

      1934年1月,冯雪峰来到了江西中央苏区,把鲁迅的这个评价转告了毛泽东,毛泽东听后哈哈一笑,看来是“心领”了。

       这是人们知道的鲁迅对毛泽东诗词的唯一评论。

 

       清平乐·蒋桂战争(1929年秋)

 

       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蒋指南京同民党政府的蒋介石。桂,广西的简称,此处指当时的桂系军阀李宗仁、白崇禧。1929年春天,又爆发了蒋冯(冯玉祥)战争,毛泽东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开辟了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可是在蒋桂战争爆发以前,党内右侧机会主义分子看不到敌人的薄弱环节和革命的有利形势,产生悲观情绪,提出“红旗到底要打多久”的疑问。这首诗生动地展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军阀混战的时代画面,歌颂了党领导人民创建革命根据地伟大斗争,委婉地批评了党内存在的右倾机会主义思想和悲观情绪。毛主席曾戏称这首词是“马背上哼成的。”他说:“在马背上,人有的是时间,可以找到字和音节,可以思索。

 

         采桑子·重阳(1929年10月)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重阳为我国节气名,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1929年重阳节是公历10月11日,正值秋天。此词当与《清平乐.蒋桂战争》作于同一时期。写的是重阳节令,但不是单纯写重阳,而是借写重阳节赞美战地胜似春光。

 

        如梦令·元旦(1930年1月)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如梦令·元旦》作于1930年1月,毛泽东重新担任红四军领导职务不久。这里的“元旦”是指农历正月初一。题写“元旦”,并不像过去的诗人那样写庆祝活动,而是专写军事行动,这是独树一帜的咏元旦诗词。

        1999年12月底,毛泽东在上杭召开红四军第九次党代会。即著名的古田会议。红四军“九大”刚结束,部队就面临危机,赣闽粤三省敌军调动14个团,第二次“会剿”闽西苏区。为了粉碎敌人的“三省会剿”,红四军前委决定从福建向江西作战略性转移。红四军四个纵队从古田出发,北经连城、清流、归化,宁化,西越武夷山,去江西开展游击战争,这次战略性转移的胜利,宣告了敌人“三省会剿”的失败。

        本碑文为赖少其敬书。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1931年春)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人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这首词着重写的是井冈战役,是反第一次大“围剿”中关键性的战役。

      1930年12月,国民党政府在南昌召开会议,任命江西省政府主席鲁涤平为总司令,十八师师长张辉瓒为前线总指挥,调集七个师十万兵力,采用“分兵合击”的办法,分八个纵队,三个作战区,由北向南推进,企图将中央红军消灭在吉安东固地区。当时红军采用“诱敌深入”、“打歼灭战”的办法,终于在1930年12月26日,包围张辉瓒所部于龙冈,张本人被活捉。这首词当写于反第一次大“围剿“之后,第二次反”围剿“开始之前。

       本碑文由顾廷龙敬书。

 

      十六字令三首(1934年到1935年)

      其一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其二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其三

      山,剌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这三首词创作于1934年至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生长征,经过福建、贵州、云南、四川、甘肃等省,所经过的地方,高山峻岭占多数,据不完全统计,有十八座大山。这三首小令写于长征行军之中,虽非一时之作,但内容互有联系,而且都是写山,所以诗人将它们放在一起,通过描写大山险峻,表现了红军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概,展示了诗人广阔胸怀和不屈不挠的旺盛斗志。

      本碑文的背面是肖娴敬书。

 

       忆秦娥·娄山关(1935年2月)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这首词是主席在沉寂了三年重掌兵权后写的第一首作品。

      为了这首词,毛泽东后来专门作注说。此词的写作大背景是“万里长征,千回百转,顺利少于困难不知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

      娄山关,坐落在遵义城北娄山关的最高峰上面,当年袭取娄山关一战,维系着中央红军的生死命脉,红军是拂晓时分开始向这座防守遵义的天险要塞进发的,战斗打响后,红军经过反复的冲锋,来往的肉捕战,一直傍晚时分,才把敌人完全击溃占领了娄山关关口。所以这里没有写战斗胜利的喜悦,全词甚至没有一个字写胜利本身,因为前进中不知要越过多少雄关漫道,迎接多少悲壮的挑战。

      本碑文的背面是金意庵敬书。

 

       七律·长征(1935年10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桥。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首词虽然只有五十六个字,且有一年的跨度。记录的时空内涵,却有着世界历史是最罕见的沉重和遥远。

      红军冲破国民党重兵的的追堵,跨越雪山草地的险阻,经受饥寒伤痛的折磨,战胜党内分裂的危机,演出了一幕幕悲壮传奇的故事,红军会师的时候,全部红军加起来才剩两万多人,还不到红军鼎盛时期的十分之一。

      长征,也让毛泽东多次流下了眼泪。

      到廷安后,他曾对妻子贺子珍说:“我这个人平时不落泪,共有三种情况下落了泪:一是听不得穷苦百姓的哭声,看到他们流泪,我忍不住也要流泪;二是跟我的警卫员,我舍不得他们离开,有的牺牲了,我难过得流泪;三是在贵州,听说你受了伤,要不行了,我掉了泪。”

     1935年9 月,在甘肃通谓的军队干部会议上,毛泽东说:“我写了首诗,读给你们听听,不知行不行。”接着毛泽东便朗读了这首诗,全军士气大振,行军战斗18天,会师吴起镇,至此,震惊中外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沁园春·雪》(1936年2月)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这是诗人柳亚子对毛主席诗词的高度赞美。1935年12月,毛泽东同志在瓦窑堡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号召“组织千千万万的民众,调动浩浩荡荡的革命军,建立广泛的民族战线,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次年2月,毛泽东同志正欲率红一军团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一场大雪笼罩了秦晋高原。毛泽东置身于高原之巅,极目晶莹浑沦的银色世界,回顾民族悠久历史,展望祖国灿烂前程。毛泽东以国家、民族主人翁的胸怀吟颂了这首千古绝唱。毛泽东在词中对历史上显赫的帝王们用“惜”字表达了的惋惜和遗憾,他们没有哪一位能改变中国人民的命运;发表了“俱往已,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感叹,真正的风流人物,是今天登上历史舞台,把握人类命运,主宰世纪风云的工农大众!1945年8月毛主席在重庆谈判时,柳亚子向他索句,他便抄赠了这首词。不久,重庆《大公报》因势而动,将《新华日报》上的柳亚子的和词和《新民报晚刊》上的《毛词·沁园春》集于一起, 以醒目版面再度刊出,又一次引起人们的争相传阅,这是毛词“传抄稿”在重庆的第二次发表。随即山城的各大报纸竞相转载,无一例外地发表了大量的步韵、唱和之作和评论文章。据《毛主席赴重庆谈判》(四川人民出版社1978年1月第1版)一书介绍,1945年10月到1946年4月均有和词,《沁园春·雪》在当时的巨大的反响由此可以略见一斑。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国民党当局却没有这样的豁达大度,他们为了消除毛词的巨大影响,还煞费苦心地暗中通知各地的党组织,要求会作诗填词的国民党员每人写一首或数首《沁园春》,拟从中遴选几首在意境、气势和文笔能超过毛泽东的,然后以国民党主要领导人的名义公开发表,将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比下去。这次征词活动,虽然各地送来不少应征作品,但都是一些平庸之作,没有能和毛词相比的,组织了这么大规模的征集活动,却没有征得一首“满意”之作,国民党很是伤脑筋。后来,他们虽在重庆、上海等地又拉了数名“高手”作了几首,但仍拿不出手,再后来也就只好不了了之,直到国民党陆,也没有哪个能写出“毛泽东级别”的词作。由于国民党的这次活动是暗中进行的,又未成功,所以一直秘而不宣,就是败退台湾后,他们对此事也守口如瓶,惟恐世人讥笑。

 

        这首词境界高远,豪气冲天。有横扫千军的磅礴气势,是一首古今许多咏雪诗词都以企及的杰作,书法也是独具匠心,采取横短撇长的风格来表达要横下一条心,用武力跟敌人决战到底的气概和决心。碑体取汉白玉为材,以烘托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旁边这块巨大的蘑菇状石头,是天然形成的,设计者们就地取材,独成一景,就象新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形成的蘑菇云。

 

        念奴娇·昆仑(1935年10月)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昆仑山脉,主脉在新疆和西藏交界处,其南支向东伸展和岷山相连,1935年10月,毛泽东在长征的时候,夏天登上岷山远望,有感于怀,以“昆仑”为题,挥笔写下了这词,集中地展现了共产党人远大理想和抱负。所以,他在自注中说:“昆仑主题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不是别的。”

      本碑文正面由徐无闻敬书,背面是沈建平敬书。

 

       大家继续往前走,进入第三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

       1935年10月中旬,国民党两午多骑兵尾追红军到了陕北,19日那天,毛泽东在保安县的吴起镇,部署了一场“割尾巴”的战斗。战斗打响后,他在一份电报中指出战场的地理特征是“山高路远坑深”。21日,彭德怀率部在吴起镇附近的二道卅击溃追兵,打胜了初到陕北的第一伙,捷报传来,欣喜的毛泽东循着电报中对地势的描述,给彭德怀写了一首诗——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时任陕北甘支队司令员的彭德怀后来回忆:“战争结束后,我回到毛主席的住处看到桌上放着这首诗,我当时拿起笔来,把最后一句‘唯我彭大将军’改为‘唯我英勇红军’,又放回了原处。”

        1947年8月,毛泽东再次将此诗重抄赠给彭德怀同志,以示主席对彭德怀的敬佩之情。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年4月)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诗是毛泽东的最后一首战争诗。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当日凌晨,百万人民解放军东起江阴,西至九江东北的湖口千里战线上,横渡长江,以排山倒海之势,直取南京,4月23日南京解放,宣告蒋家王朝灭亡。

      写完这首宣告国民党政权终结的七律,诗人竟然毫不经意地把它扔进了纸篓,倒是细心的秘书田家英,从纸篓里把它捡了出来。

 

          七律·和柳亚子先生(1949年4月29日)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柳亚子,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的秘书,曾为文学团体“南社”社长,上海通志馆馆长,抗战期间从事抗日活动,1941年“皖南事变”,通电蒋介石,被国民党开除党籍,一直同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他于1949年3月28日写下了一首《感事呈毛主席》。这首诗,委婉地表达了内心的苦闷,流露出怀才不遇,欲退隐乡的牢骚情绪。毛泽东在国事极忙之中,于1949年4月29日写下了这首诗,表示中国共产党不会忘记老朋友,劝柳亚子不要牢骚太盛,要放开眼界,不要斤斤计较个人得失,同时还派人妥善解决了柳亚子的生活问题。

      本碑文背面由沈鹏敬书。

 

       碑林四区设计采用田园山水格调突出现代园林特色,请大家看:前面溪流就是著名的韶峰八景之一——石壁流泉,她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原来,洞庭湖中有一尾红鲤,已修炼龙体,它看中了韶峰山水,就变成一个美若天仙的少女,一直留在韶山。一天,一个叫庞生的小伙,使鱼动了心,两人一见钟情,情投意合,不久结为夫妻。有一年,久晴无雨,田地干旱,百姓连喝水都很困难,鱼龙女和庞生决定为乡亲解愁排难,出门找水几经艰辛,他俩终于在韶峰山腰打到一处长有鲜苔的石壁,鱼龙女断定那里必然有泉水相通,于是不顾龙宫封旨,也不怕难活七天的戒条,一心凿壁找泉,引水拯救百姓,他俩苦干了3天3夜,终于凿通了石壁引出了泉水,夫妻俩的行为感动了地方诸神,天庭也闻知了他们积德救民的功绩,即派神灵下界引渡鱼龙女和庞生成仙而去,石壁泉水终年不断,流淌至今,这里水溢成池,鱼翔浅底,池旁垂柳依依,四周古木参天,鸟语花香,换了人间的意境跃然心间,这是寓意,久经战争磨难的中国人民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开始步入一种和平安定,幸福美满的新时代。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1950年10月)

 

      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

       1950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周年国庆纪念日,举国欢庆,盛况空前。毛泽东国庆观剧时很激动,便对坐在前排的柳亚子说:“这样的盛况,亚子先生为什么不填词以志盛呢?我来和。”于是柳亚子先生即席赋《浣溪沙》一首呈送毛泽东。毛泽东便派人给柳先生送来一首《浣溪沙》的和词。柳亚子先生把它视为珍宝,装裱后悬挂在客厅之中。

     碑的造型象征天安门,寓意新中国的成立,中华民族进入了新的里程碑,伟大的祖国如“雄鸡一唱天下白”,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浪淘沙·北戴河(1954年夏)

 

       大雨落幽燕,白流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北戴河,著名的夏季休养地,风景优美,位于秦皇岛市西面,在河北省东北部渤海边上。1954年夏,毛泽东来到了北戴河,一边工作,一边疗养。一日,北戴河海上大雨如泣,狂风大作,波涌滔天,毛泽东照例到海滨游泳,卫士长李银桥劝他不要下海。毛泽东说:风浪越大越好,可以锻炼一个人的意志。他在白浪滔天的海洋中,畅游了一个小时。事后,意犹未尽,写下了这首怀古论今的词。

             背面碑文由庞亚钧敬书。

             本碑文由葛介屏敬书。

 

           蝶恋花·答李淑一(1957年5月11日)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这首词是主席情感世界的真情流露,主席联想古代传说,采用浪漫主义手法想象杨开慧,柳直荀牺牲后升入月宫受到吴刚敬酒,嫦娥献舞的情形,寄托了对已故亲人深情的哀思和革命战友的深切怀念。1951年1月,李淑一把好写的一首怀念柳直荀同志的《菩萨蛮》寄给毛主席。五月十一日,毛主席写了这首《蝶恋花·答李淑一》回赠给她。“泪水顿作倾盆雨”故将此碑立在水中,以池中水比作是主席思念杨开慧的泪水。

         同毛泽东私交颇厚的民主人士章士钊,在读了这首词后,曾问:为什么把杨开慧称作“骄杨”?毛泽东回答说:“女子为革命而丧其元(头),焉能不骄!”

 

          水调歌头·游泳(1956年6月)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

          主席酷爱游泳,而这是他唯一一首以游泳为题的诗作。

         1953年2月,毛泽东乘坐“长江号”军舰,从南京到武汉一路考察长江水情,萌生出把三峡“壶口”扎起来,修建既防洪又发电的引水工程的设想。

         1953年5月31日,主席再次来武汉,目的就是向有关专家了解工程的设计和经费预算,这次来,主席三次横渡长江,第三次在6月4日,这时,毛泽东已经从汉口搬到东湖,大家准备让他在东湖游泳,他不同意并说:“长江是一个天然的最好游泳池,在大江里游,随它漂去。”结果,他又顺利地游过了长江。

           本碑背面由孙其峰敬书。

 

          七绝·为女民兵题照(1961年2月)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这首诗是毛主席看了女民兵训练的照片后为颂扬女民兵战士而题写的。毛主席历来十分重视民兵建设,1958年,毛主席提出“大办民兵师,以民兵组织的形式,实行全民皆兵。1961年,蒋介石叫嚣反攻大陆,国际局势出现了“大动荡、大改组”的局面,各种反华势力活动猖獗。毛主席在这首诗里生动地描写了女民兵的“飒爽英姿”,表现了女民兵斗志昂扬、意气奋发的精神面貌,热情洋溢地歌颂中华儿女“不爱红装爱武装”的英雄壮志。将此碑立在水池中的石山上,是取山石列阵象征女民兵战士不畏艰苦在海岛上为保家卫国勤操苦练的情景。

 

           七律·答友人(1961年)

 

          九嶷山下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有一次,主席和他早年好友——林业科学家乐天宇聊天时说:“我很喜欢九嶷山的斑竹,自己是湖南人,却没有到过九嶷山。”

       1961年夏天,乐天宇、周世钊和时任武汉大学校长的李达在庐山休养时一起交谈(他们都是毛泽东的同乡好友)三人商定,分别送毛泽东一枝九嶷山的斑竹,一管斑竹毛笔,还有两首咏九嶷山的诗。

        主席收到友人的礼物,这些带着独特斑点的竹子,凝聚着一个美丽的传说:远古时舜帝到南方巡游,死于苍梧之野,就是今天的九嶷山一带,随即葬在该地,他的两个妻子,也就是尧帝的女儿娥皇和女英,听到不幸的消息,连忙遁寻到九嶷山,两位妃子悲恸万分,伤心的眼泪落在沅江一带的竹林上,竹子便挂上了她们斑斑点点的泪痕,人们把她称为湘妃竹。

         这首词运用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写作手法,描写湖南的风情、风物,洋溢着浓厚的乡情和友情,表达了主席对家乡乃至整个中国明天的展望。

 

            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1961年9月9日)

 

            暮色苍茫看劲松,

            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

            无限风光在险峰。

      仙人洞是庐山的名胜之一,在牯岭西北处的佛手岩下面,洞高约两丈,深广各三四丈。圆门上刻有“仙人洞”三个字。传说唐朝吕洞宾曾在这里求仙,还有明朝名人周颠也来此隐居。朱元璋派人寻访,来到洞前,不见踪影,疑为仙人,“仙人洞”由此得名,1959年7月5日,毛泽东和李进曾游仙人洞。61年9月9日,毛泽东为李进所摄的仙洞照题了这首词。李进:即江青。

 

       卜算子·咏梅(1961年12月)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平生非常喜爱梅花。1961年12月,毛泽东在广州为即将召开的中央政治会议做准备。闲暇时,他读了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不满意词中所表现的孤芳自赏.凄凉抑郁的情调,因而“反其意而用之”从整体上表现了梅花绚丽挺秀.谦诚坦荡的傲骨精神。这里的“梅”,是共产主义战士的象征,表现革命者坚贞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德。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1963年1月9日)

 

      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凄历,几声抽泣。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此间距《七律·冬云》的写作不过16天,反映的是诗人的同一心境。中国人民顶住苏联大国沙文主义有巨大压力,克服国民经济调整的重重困难,终于在辞旧迎新之际看到了转机,著名诗人郭沫若敏锐察觉了这种变化,他填写了《满江红》一词送给毛泽东,此时毛泽东不在广州,他从《光明日报》看到了郭沫若的《满江红》后,诗兴大发,和了这首词给郭沫若,并送周恩来阅看。诗人把反动势力比作苍蝇,又用蚂蚁来形容,揭示他们野心勃勃的本质,“蚂蚁缘槐夸大国”这句诗是用唐代李公佑《南柯太守传》的典故,毛主席借这个典故来讽剌那些以“老子党”、“超级大国”自居的人,自以为是。以强凌弱,做着称霸天下的美梦,妄图颠覆坚持正义的社会主义中国,这是梦想,就像“蚍蜉撼树”那样,愚蠢而不自量力。“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面对急剧动荡的国际形势,气焰极为嚣张的反华势力,毛主席表现一个无产阶段革命家的大无畏气魄,他号召人民国仇敌忾,同敌人进行针峰相对的斗争,彻底消灭一切敌人。同时他希望人民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把我国的经济建设搞上去。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1965年5月)

 

                久有凌云志,

                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

                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

                更有潺潺流水,

                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

                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

                 旌旗奋,

                 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

                 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

                 可下五洋捉鳖。

                 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

                  只要肯登攀。

     这首词写重上井冈山后所看到的情景,以及由所见而生发的所感。

     诗人于1965年5月重上井冈山,距他到井冈山创建革命根据地时的1927年已有38年。这次重上,他先到茅坪,随后登上黄洋界,在茨坪住了7天。茨坪的7天期间,他对井冈山地区的建设和人民的生活进行了深入了解。同时,还会见了当地的老红军、烈士家属、机关干部、群众等。

      本碑文由胡问遂、刘自读敬书。

 

     念奴娇·鸟儿问答(1965年秋)

 

      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雀.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飞跃。

      借问君去何方,雀儿答道:有仙山琼阁,不见前年秋月朗,订了三家条约。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

      此词作于1965年,借鲲鹏与蓬间雀的对话,表达了诗人对当时重大国际政治事件的看法。“加勒比海危机“之后,赫鲁晓夫集团被美国帝国主义核讹吓破了胆,他们一方面不惜牺牲原则向美国帝国主义乞求和平,一方面到处散布核战争恐怖论调,毛泽东对战争始终持十分谨慎的态度。他曾明确表示,不是我们要打,而是他们要打,但如果帝国主义硬要打,我们也只好横下一条心,奉陪到底。

      本碑文由潘主兰敬书。

      好了,现在我们已经参观完了一至四区,下面,让我们一起参观第五区——大碑区,大碑上面刻的是一首《七律·到韶山》,它的正面是毛主席手迹,背面是郭沫若敬书的,碑体以韶峰造型,两道钢环象征日月,寓意韶山升起红太阳,毛泽东思想与日月同辉。这块诗碑碑长12.26米,高8.3米,厚0.99米,分别寓意毛泽东的诞辰、享年和忌日,规模为全国之最。

      同时展现在大家面前的通道会议群雕广场占地500平方米,这组群雕座落在碑林二、五区之间,总造价300余万元,汉白玉浮雕长17米,高3米,五尊铜像群雕基础长4米,宽3米,其中毛主席铜像高2.3米。作者在主体群雕创作中,塑造了“通道转兵”时侗族百姓惜别红军,送子参军闹革命的动人情景,表达了鱼水相依,血肉相连的军民情义,表现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危急关头的忧虑和对进军贵州的坚定信心。雕塑成浮雕墙与群雕紧密的结合,红军战士转兵贵州的动态造型。在浮雕创作中,力求再现气势磅礴的“通道转兵”这一革命历史事件。着力于浮雕墙的视觉张力的表现。在浮雕墙的后半部描绘了侗乡风情,侗族百姓以其独特的方式送别红军。

      1934年12月10日中央红军进占通道,12日中央在通道侗族自治县境内召开有毛泽东、朱德、博古、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李德等参加的临时紧急会议,以解决中央前进路线问题,史称“通道会议”。会上,毛泽东分析了敌我形势,力主放弃原定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洲进军,得到了与会多数同志的赞同。12月13日,中央红军避实就虚,转兵贵州,粉碎了敌人在湘西围歼红军的企图。“通道会议”是毛泽东从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第一次在中央有了发言权,实际上开始了在军事上的领导,在危急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为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英国人菲力普·肖特在《毛泽东传》提到“通道仅仅作为红军长征路上经过的一个地方被记了下来,就像部队写在墙上的‘人人参军作战,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标语口号一样,在风雨剥蚀中逐渐消退,成为一幅古老的图片。”诚如此言,在很长一段时间,这个湘西小城,在人们的印象里,只不过是红军长征路上经过的诸多地点中的一个。随着长征历史研究的深入,久被忽略的通道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而通道会议和通道转兵的意义,也在70多年后逐渐凸显,并得到应有的历史评价。刘伯承在《回顾长征》书中叙述这段历史情况时说:“正是在这危急的关头,毛泽东通道转兵的这一决策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从通道会议起实际上开始了毛泽东在军事的领导,为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七律·到韶山(1959年6月)

 

      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到韶山,离开这个地方已有三十二年了。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这首诗真实地记叙了1959年6月26日,毛主席这位已66岁,但仍意气风发的新中国缔造者回到了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后的感受。主旋律是对先烈们的怀念与赞颂。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他先后牺牲了六位亲人,望着故乡熟悉的一草一木,他抚今追昔,思念逝去的亲人,痛悼死难的烈士,更热爱“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故乡人民。6月26日,毛泽东重访故居,探望熟识的乡亲,他还来到韶山学校,与师生合影留念。下午,他兴致勃勃地跃入韶山水库游泳。当晚,还宴请了烈士遗孀和父老乡亲。故乡之行给毛泽东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他思绪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诗词手法也是刚劲有力,气势恢宏,无与伦比。

 

     各位朋友,毛泽东诗词碑林的导游就结束了,导游中服务不周的地方,敬请多多包涵,并提出宝贵意见。愿这次碑林之游能给各位朋友留下一个美好的回忆,欢迎下次再来,祝各位朋友旅途愉快,一路顺风!再见!

 

     

    来源:韶山旅游网 www.517shaoshan.com 转载请说明出处!

 

 

发表评论

热门线路more>>

韶山一日游(汇总)

55

原价:100380人已订购

Copyright(C) 2017-2021 517shaoshan.com (韶山旅游团)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韶山旅游任何信息
精品韶山,专线经验,专业操作!韶山一日游天天发团,长沙市二环内上门接,承诺不满意就退款的韶山一日游线路!
韶山旅游客服热线电话:0731-85678026,159-7422-2493 陈经理 (24小时) QQ:1604495173(业务咨询)1552929185(网站链接)
韶山旅游团提供长沙旅游,长沙到韶山一日游,韶山一日游,长沙到韶山旅游,长沙到张家界凤凰旅游,长沙一日游等高品质的精品旅游线路
旅游资质云之梦旅游,旅游许可:L-HUN-01378 湘ICP备18021764号 技术支持:韶山旅游团